21/02/2022
去年環球經濟從2020年谷底反彈,至近月加息、「收水」的消息不絕,與利率相關的關鍵字「泛濫成災」,佔據經濟新聞的主要篇幅。央行利率、通脹率、債券孳息率及存款利率這四個名詞你定必有所聽聞,但它們之間的互相關係及影響又知道多少?
環球央行透過調整短期利率來調節經濟,就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等主要央行而言,實際通脹率是其決定息口升跌的重要參考指標。
理論上,在通脹持續高企或經濟過熱的時候,央行會宣布加息,民眾傾向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礙於借貸成本上升,企業則傾向於減緩業務擴張,以此為過熱的經濟降溫,導致通脹回落。過去一年,部份新興及亞洲市場陸續加息以遏抑通脹,包括俄羅斯、巴西、南韓、紐西蘭等。
但另一邊廂,通脹率升至多年高位的美國及歐元區,至今仍未宣布加息(儘管市場普遍預期快將加息)。環球未來通脹走勢難料,央行或不會純粹基於通脹變動而調整利率,即是說,央行利率未必與通脹「共同進退」。
此外,央行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的變動,未必有直接關係。在利率市場化的經濟體系而言,銀行決定是否跟隨央行利率調整存款利率,會考慮多項因素,包括銀行本身的存貸比率及資金成本、同業競爭程度、與存戶的關係(如高資產客戶可享額外利率)等。即是說,央行調整利率,銀行亦未必即時同步作出相應調整,對存戶有一定的影響。
央行加息減息的舉動,不單會影響經濟,亦對投資市場或投資工具的回報帶來變化。影響較大的通常是與利率掛鈎的資產,例如債券。以政府債券為例,當利率上升,短期債券孳息率通常會明顯上升。
南韓就是一個好例子。由於當地經濟復甦持續、通脹上升、家庭債務增加及樓價上升,南韓央行於2021年8月宣佈加息25點子至0.75%,為2018年11月以來的首次加息。因此,南韓成為新冠疫情下首個加息的亞洲主要經濟體。此後,南韓央行於去年11月及今年1月分別再加息共50個點子至1.25%,並表示將進一步縮減刺激措施,以避免資產泡沫及通脹升溫。自首次加息後,南韓短期國債孳息率維持上升格局,截至2022年1月底,2年期國債孳息率累積上升約73點子1。
相比短債息率,長債息率則不為央行利率所動,並同時受多項因素左右,當中以市場對未來通脹預期一項最為關鍵。其他因素包括發債體的信貸評級改變、債券供求、違約風險、中長期經濟增長預測等。也就是說,單一事件或因素未必同時對短債及長債造成影響,即使有,兩者變化的幅度甚至走向可能出現差異。
舉例而言,美國聯儲局去年年初至今舉行的九次議息會議均未有宣佈任何利率變動,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區間不變,但於去年11月會議正式宣佈啟動「收水」,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早前表示,考慮今年3月加息。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市場預期2022年將加息五次2。從圖2可見,在過去13個月,美國短期(2年期)、長期(10年期)、超長期(30年期)國債孳息率呈現不同程度的升幅,期間分別累積上升106、86及46點子3。
存款利率與債券孳息率兩者的相互影響難以判定,但將通脹率這因素一併考慮,或可了解各資產類別的資金流向。如存款利率跟通脹率的差距愈大(即通脹率上升,而存款利率未有變化或同步跟升),意味著實質利率下跌,甚至出現負數(即通脹率大於存款利率),即存戶的購買力持續受到蠶食。此時,對於只能接受投資於無風險資產的一群,除了按兵不動,另一項選擇可以是高評級的政府債券,例如新加坡政府債券或中國政府債券。部份願意承擔較高風險的存戶,或有較大誘因將資金轉投其他潛在回報較高的資產,如企業債券。
事實上,通脹上升對現有投資者的部署亦有影響,包括債券投資者。這是由於加息的預期升溫,他們傾向尋求回報率更高的資產,對債券的需求減少,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及孳息率上升,情況就如上文所述的美國國債一樣。資金或會轉投其他高息資產。即使投資者繼續選擇債券,亦會考慮回報與通脹率掛鈎的債券(如通脹掛鈎債券)或高收益債券。
在通脹處於上升周期、存款利率未跟升的當下,作風保守、選擇只作存款的「佛系」投資者,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要抵禦通脹蠶食現金購買力,可考慮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及理財目標進行投資,爭取高於通脹的潛在回報。
1 彭博資訊,孳息率變動的計算日期由2021年8月26日至2022年1月31日。
2 彭博資訊,截至2022年2月8日。
3 彭博資訊,截至2022年1月31日。